
刘军专访:回顾攀岩历程
- 3
对刘军而言,这场对话从小镇的清晨开始。山城的墙影、风中带点盐味的空气、以及墙上五彩斑斓的握把,全都像一张张邀请函,邀请他走向更高的目标。最初的日子并不浪漫,只有手指的磨裂、肌肉的酸痛和不肯安分的好奇心。他在家门口的简易墙上蹭、蹭、蹭,练的是对墙面的信任与呼吸的节奏。
父母担心这条路太耗费时间与金钱,然而他坚持了下来,因为攀岩在他心里早已变成一种语言,描述重量、角度、地形与机会的语言。
他把训练分成两条线索:体能与技法。体能方面,先从跑步、仰卧起坐、引体向上做起,慢慢加大强度,直到核心与下肢的协同成为自然反应;技法方面,他在墙上不断重复同一路线,把动作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步骤,学习在每一个点位上如何稳定身体、分配压力。一次次失败后,他学会在镜子前自我评估,记下每次攀爬后的感受,手指的疼痛、前臂的热感、脚踝的支点位置,以及肩胛与躯干的配合。
小城的攀岩馆像一个温柔的导师,教会他如何在风险与恐惧之间保持冷静,如何把注意力从结果拉回到每一个动作的准确执行。
在第一次参加地区级比赛时,他还只是一个笔直的新人。比赛现场的灯光、观众的目光和陌生人,对他而言是一种压力测试。起始线前,他深吸一口气,告诉自己只要稳住呼吸、稳住脊柱,就能让身体按部就班地完成路径。结果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,攀岩不是一口气攀上去的英雄行为,而是对自我限制的温柔突破。
失败带来的不是挫败感,而是一种清晰:原来问题出在力量分配、脚点选择和节奏控制上。于是他开始把练习从“每天多练”转向“练好每一招、每一次落点”的策略。伙伴和教练的鼓励,像冬日的阳光,缓慢而坚定地融化了他心中的紧张情绪。此后,他的训练日记里多了一个简单的口号:慢、稳、准。
突破与传承在持续的训练与比赛积累后,刘军真正的突破出现在某次全国性赛事的决赛圈。那条路线上,难点密布、记分点分散,风速变化让路线的判断变得更加不确定。关键时刻,他不再被情绪牵着走,而是以“微动作、长时段的节奏”为核心思路:先用核心稳定躯干,再通过呼吸调整手臂发力的时序,确保每一步都落在最恰当的点上。
最终他以稳健的完成姿态跨过终点,获得冠军级别的关注。这次胜利不仅给了他信心,更让他认识到,运动生涯的持续成功,来自于对训练周期的科学管理和对心理调适的持续练习。
从那以后,刘军把视野放到更广的层面。他开始系统地设计训练周期:基础期强化体能、技术期优化路线、比赛期提升策略,同时安排恢复与营养的配套。技术的提升不仅来自于高难度的线路,更来自于对细节的深挖,例如指尖的接触角、脚步的落点、身体在墙面上的微位移等。
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数据,帮助年轻人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训练语言——先懂得观察墙面、再学会用力的分配、最后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。
如今,刘军也涉足讲座与培训,希望把攀岩的魅力和方法传递给更多人。他在课程中强调的是安全与乐趣并重:装备的选择要合适,动作要从基础做起,失败与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。对他而言,攀岩不仅是攀登高度的活动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修炼。他常在公开场合讲述,一块岩石的高度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完整价值,关键是你在攀登过程中学会了什么、变得如何。
若你愿意走进这项运动的世界,或许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开始:报名体验课、租一双合脚的鞋、在墙边写下自己的目标。慢慢地,身心会在握点与呼吸之间找到新的平衡。
HB火博主页(全站)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专注与激情,可以关注本地攀岩馆的公开课信息,或尝试购买一套入门装备,与朋友一起去墙边体验一次。也许,那个第一步就此开启,你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次攀爬而发生微妙的改变。